《TED中文》文字稿:如何让孩子练琴像打游戏一样沉迷 | 薛汀哲

简体

很多朋友经常问我:“你是搞音乐的,从小学钢琴,那在你小时候,你父母都是怎么打你的呀?你一定有个悲惨的童年吧,要不然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相信很多在座的朋友都有跟我类似的体会,我也无数次走过一些艺术培训机构的门口,琴行的门口,看到的景象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学钢琴,孩子在门口哭着不愿意进去,家长在外面是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地想把孩子弄进去学琴,偶尔还看到爷爷奶奶在外面护着。

我当时就在想,本来应该让大家都感到很快乐很开心的音乐,是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个孩子童年的痛苦 ,有时候它甚至成为一个家庭的负担。

所以今天借助这个场合,我分享一下自己一些可能不那么传统的,或者说还比较奇葩的一些学琴经历,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角度。

我第一次接触钢琴的时候,父母带我去琴行买乐器,我当时不知道什么叫乐器,也不知道放在我面前的这些东西都是什么。我就以为是去买玩具的。大家知道孩子嘛,买玩具要挑最大的,我就说我要这个,父母就给我买了。

因为小时候的我是一个非常顽皮,甚至有点顽劣性格的小朋友。父母非常头痛。他们从来不逼我学什么东西,我只要一个人安静地在哪里呆着,不来吵到他们就行了。我小时候甚至有一种错觉,觉得我如果继续下去吵到我的父母的话,他们可能会把我送人。。。

所以在父母这种放养教育的前提下,我从五岁开始到十二岁,我从来没有一分钟觉得我在学习一个什么乐器。钢琴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大玩具,它和我平时玩一个四驱车,或者是组装一个航模,或者打游戏,是一件事情。它就是我的一个玩具。

那我怎么去玩呢?我在钢琴上玩什么呢?

我小时候会把我感兴趣的或者把我在生活中听到的所有声音尝试着在钢琴上进行摸索。

比方说听到汽车喇叭的声音,我希望在琴键上弹出来;比方说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曲,我很喜欢,我希望在琴键上弹出来。这种可以说是乱弹琴的过程伴随着我童年学琴的道路。

我还记得在一个小的教学班分享会,老师把几个学生叫再一起说每个人弹一些自己拿手的。有一个小朋友说我要弹一个圆舞曲,另一个小朋友说我要弹一个奏鸣曲。问到我,我心里想你们都这么厉害,我给你们弹一个诺基亚的铃声好啦,当然到多年以后也有苹果的。

小时候乱弹琴的经历,现在看来非常好的培养了我的耳朵,也就是我的听觉,我对声音很敏感。其实学音乐到了很后面,在程度很深的时候,考验每个人的就是对声音、对听觉的敏感性。

还有一个就是小伙伴们都觉得我很酷,我身边那些朋友们也都是琴童,觉得我弹的东西跟他们不一样,而且我弹的东西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所以他们觉得我很酷,我也觉得自己很酷。你知道小男孩有一种好强的骄傲的信心就出来了。于是我对钢琴没有一分钟的排斥,对学习音乐没有一分钟的不喜欢 ,反而是越来越多对它的热爱,兴趣的加深。

我现在都记得,我第一次上台是在小学的元旦晚会上,表演了一个我当时非常喜欢的名侦探柯南的主题曲。说到柯南呢,最近名侦探柯南最新的剧场版已经上映了,大家也可以去看,而且也可以提醒大家凶手的名字叫宫田夏美。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那么很多朋友就问我你不能光自己玩啊,你怎么跟老师学呐,上课吧?

我上。但是我遇到了一个跟我一样奇葩的老师。她在得知了我学琴的经历以后,对我个人针对性地开发出了一套学琴的方法:

每当她要教我一首曲子的时候,会先选择同样难度的三首作品让我听,问我最喜欢哪首。我说我最喜欢这一首,她说好,你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你把它画下来给我看。她给我准备了画纸、水彩笔。那节课对我来说记忆犹新,她把音乐课变成了美术课,我觉得特别的有意思,一点都不烦。我和老师一起画画,画完了我们一起上色,一节课就过去了。她跟我说这张画你带走,回去以后就用这个画上面表现的东西来学习这个曲子,下一次来我看你弹得像不像。

于是,每周、每个月、每一年我都用这样的方式在学习新的曲子。我还是对音乐非常热爱,从来都没有觉得厌烦,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直到十二岁我开始拜师我的恩师但昭义教授以后,开始进行专业的钢琴演奏家方式的培养,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补齐了我前面所欠缺的基本功,因为小时候一直乱玩没有怎么打基础。然后到后面获奖,到签约唱片公司,我就突然反应过来一件事情,原来基本功这种东西是可以放到后面再学的。

但是,我们现在音乐教育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我们在孩子最关键培养音乐兴趣的5到8岁,花了大量的时间让他去练枯燥的基本功,花了大量的时间告诉他手型要端正、指法要正确,每天重复着单调的枯燥的音乐。在这个打基础的过程中,孩子正在慢慢离音乐本身越来越远,也在慢慢地丧失对音乐最本能的热爱。

所以我在想,一个孩子对音乐已经没有兴趣了,你把他手型培养得这么端正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学音乐?

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第一开发智力,第二提高艺术的审美。

不要去攀比,不要觉得好像隔壁王先生家的孩子钢琴过了六级,那我的孩子就一定要过七级,这个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被音乐玩,而不是让孩子乐在其中地玩音乐。刚刚说到之前那个老师画画教学法,我受益至今,因为把画面和声音的结合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直到今天,我除了演奏前辈伟大的古典音乐的作品,我更多在每年的专辑和音乐会中会演奏自己的原创音乐。

当我想写一首作品的时候,我从来不去考虑要用什么音,要用什么节奏,我考虑的就是画面。

在我写完一个作品的时候,我会自己听。听能不能听到这个作品以后感觉身处画面之中。这也是一个玩音乐的方法。

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我一个阿姨想教女儿学钢琴。她买了一台钢琴放在家里。孩子嘛,很有新鲜感,很有好奇心,就冲上去在琴上乱弹。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一样的,觉得好有趣,为什么钢琴可以发出这么多的声音?好好玩!正当她玩到兴头上的时候,那个阿姨把琴锁上了,今天不许玩了。诶......小朋友第二天又去玩了,又在上面开始弹,弹了五分钟,又把琴锁上。
“今天只能玩到这。”
“妈妈我还要玩!”
“明天去学校,如果老师表扬你,或者给一个大红花,我多奖励你玩十分钟。”

这个小朋友就一直没有满足她的好奇心,没有满足她的新鲜劲。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她妈妈跟她:“钢琴好玩吗?”
“好玩。”
“我找一个大姐姐来跟你一起玩好不好?”
“好。”

这个非常有心机的妈妈去师范音乐学院找了一个钢琴系在读的学生,来教孩子一些基本乐理。几年前,她孩子在没有一天感到被压迫,没有一天被逼的情况下,通过专业音乐十级的认证,而且她对所有事情都充满了兴趣。这也是玩音乐的方式之一。

那么对大部分不学习古典音乐的朋友们来说,怎么样更有趣地去欣赏古典音乐呢?

一提到古典音乐, 很多朋友会觉得枯燥、沉闷,甚至有些人会说我听不懂。有没有方式从源头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没有。

因为古典音乐就是一个在我们之前那个时代的一个产品。就像我们去看那个时代的衣着,或者是生活状态、语言、甚至是用餐礼仪,跟我们现在都是有区别的。你没有办法去要求每一个活在现在时代的年轻人一听到两三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就觉得感同深受,这是不太现实的一件事情。

那古典音乐是什么?

大家可以把古典音乐想像成两三百年前的流行音乐 。那个时代,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或谈资就是去看一场歌剧或者是去一个音乐沙龙。那个时代也有好的音乐和不好的音乐,但是经历过两三百年时间的沉淀,到了今天大家还能听到的,一定是我们所说的经典,也就是我们说的古典音乐。

同样的道理,现在的流行音乐也有好 d和不好的,但是如果某些作品、某一首歌在50年100年以后,还被人们记住,还被人们喜欢,它就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经典。所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不要觉得古典音乐在本质上和流行音乐有什么区别。

那怎么去听?听的时候怎么更好的把自己带入进去?在这里我来教大家一个小窍门,也是我经过不停总结得来的。

当你听到一个纯音乐的时候,你去听它的颜色。

可能在以前音乐表现的手法、题材和方式上,跟现在有很多不同,但是以前的蓝色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蓝色,我们今天看到的白色也是古人前辈们看到的白色,这一点是共通的。在你听到一段旋律的时候,你不要去考虑更多的东西,你闭上眼睛想像它会是怎样的一种颜色 。如果能做到这个,那么恭喜你古典音乐的聆听已经完成一半了。

还有一半是情感,大家知道古典的器乐作品和现代的流行音乐最大的区别是,它没有歌词。没有歌词就没有指向性,没有指向性就它不是真的在说某一样具体的事情,不是真的在说“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之类的一些事情。

因为我也很爱听流行音乐,所以,情感是可以自己人为地往里面添加的。当你听到的一首作品的时候,你不用管肖邦想说什么,你也不用管贝多芬想表现什么,这跟你没有关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聆听到音乐的那一刹那,能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能不能有自己的共鸣,和自己结合起来,比如说自己的经历、自己一些比较深刻的回忆、自己当下感受的一种联想……

我们常说音乐创作分为三度:第一度是作曲家创作,作曲家写下谱子,作曲家写下表达他心中所想的;第二度是演奏者,演奏者把谱子拿来演奏作曲家写的东西,结合自己的理念表达作曲家的想法;而最重要、最微妙的一环就是听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作品给不同的人听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故事。这就是音乐的奥秘。

当大家听到一首作品以后,你不用去考虑它的手段和方法,感觉这首作品可不可以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做结合,这是听音乐的真谛。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古典音乐是多么高深的一个学问,它和现代流行音乐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大家不要去听它有多少件乐器或者说它是什么作曲法,这不是大家所考虑的。我们考虑的,是只要闭上眼睛去感受它的色彩和情感。

谢谢!

繁體

很多朋友經常問我:「你是搞音樂的,從小學鋼琴,那在你小時候,你父母都是怎麼打你的呀?你一定有個悲慘的童年吧,要不然不可能堅持到現在。」

相信很多在座的朋友都有跟我類似的體會,我也無數次走過一些藝術培訓機構的門口,琴行的門口,看到的景象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學鋼琴,孩子在門口哭著不願意進去,家長在外面是軟硬兼施、連哄帶騙地想把孩子弄進去學琴,偶爾還看到爺爺奶奶在外面護著。

我當時就在想,本來應該讓大家都感到很快樂很開心的音樂,是在什麼情況下,在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一個孩子童年的痛苦 ,有時候它甚至成為一個家庭的負擔。

所以今天借助這個場合,我分享一下自己一些可能不那麼傳統的,或者說還比較奇葩的一些學琴經歷,給大家一個不一樣的角度。

我第一次接觸鋼琴的時候,父母帶我去琴行買樂器,我當時不知道什麼叫樂器,也不知道放在我面前的這些東西都是什麼。我就以為是去買玩具的。大家知道孩子嘛,買玩具要挑最大的,我就說我要這個,父母就給我買了。

因為小時候的我是一個非常頑皮,甚至有點頑劣性格的小朋友。父母非常頭痛。他們從來不逼我學什麼東西,我只要一個人安靜地在哪裡呆著,不來吵到他們就行了。我小時候甚至有一種錯覺,覺得我如果繼續下去吵到我的父母的話,他們可能會把我送人。。。

所以在父母這種放養教育的前提下,我從五歲開始到十二歲,我從來沒有一分鐘覺得我在學習一個什麼樂器。鋼琴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大玩具,它和我平時玩一個四驅車,或者是組裝一個航模,或者打遊戲,是一件事情。它就是我的一個玩具。

那我怎麼去玩呢?我在鋼琴上玩什麼呢?

我小時候會把我感興趣的或者把我在生活中聽到的所有聲音嘗試著在鋼琴上進行摸索。

比方說聽到汽車喇叭的聲音,我希望在琴鍵上彈出來;比方說一些動畫片的主題曲,我很喜歡,我希望在琴鍵上彈出來。這種可以說是亂彈琴的過程伴隨著我童年學琴的道路。

我還記得在一個小的教學班分享會,老師把幾個學生叫再一起說每個人彈一些自己拿手的。有一個小朋友說我要彈一個圓舞曲,另一個小朋友說我要彈一個奏鳴曲。問到我,我心裡想你們都這麼厲害,我給你們彈一個諾基亞的鈴聲好啦,當然到多年以後也有蘋果的。

小時候亂彈琴的經歷,現在看來非常好的培養了我的耳朵,也就是我的聽覺,我對聲音很敏感。其實學音樂到了很後面,在程度很深的時候,考驗每個人的就是對聲音、對聽覺的敏感性。

還有一個就是小夥伴們都覺得我很酷,我身邊那些朋友們也都是琴童,覺得我彈的東西跟他們不一樣,而且我彈的東西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所以他們覺得我很酷,我也覺得自己很酷。你知道小男孩有一種好強的驕傲的信心就出來了。於是我對鋼琴沒有一分鐘的排斥,對學習音樂沒有一分鐘的不喜歡 ,反而是越來越多對它的熱愛,興趣的加深。

我現在都記得,我第一次上台是在小學的元旦晚會上,表演了一個我當時非常喜歡的名偵探柯南的主題曲。說到柯南呢,最近名偵探柯南最新的劇場版已經上映了,大家也可以去看,而且也可以提醒大家兇手的名字叫宮田夏美。對,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那麼很多朋友就問我你不能光自己玩啊,你怎麼跟老師學吶,上課吧?

我上。但是我遇到了一個跟我一樣奇葩的老師。她在得知了我學琴的經歷以後,對我個人針對性地開發出了一套學琴的方法:

每當她要教我一首曲子的時候,會先選擇同樣難度的三首作品讓我聽,問我最喜歡哪首。我說我最喜歡這一首,她說好,你告訴我,你聽到了什麼,你把它畫下來給我看。她給我準備了畫紙、水彩筆。那節課對我來說記憶猶新,她把音樂課變成了美術課,我覺得特別的有意思,一點都不煩。我和老師一起畫畫,畫完了我們一起上色,一節課就過去了。她跟我說這張畫你帶走,回去以後就用這個畫上面表現的東西來學習這個曲子,下一次來我看你彈得像不像。

於是,每周、每個月、每一年我都用這樣的方式在學習新的曲子。我還是對音樂非常熱愛,從來都沒有覺得厭煩,因為我覺得它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

直到十二歲我開始拜師我的恩師但昭義教授以後,開始進行專業的鋼琴演奏家方式的培養,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才補齊了我前面所欠缺的基本功,因為小時候一直亂玩沒有怎麼打基礎。然後到後面獲獎,到簽約唱片公司,我就突然反應過來一件事情,原來基本功這種東西是可以放到後面再學的。

但是,我們現在音樂教育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我們在孩子最關鍵培養音樂興趣的5到8歲,花了大量的時間讓他去練枯燥的基本功,花了大量的時間告訴他手型要端正、指法要正確,每天重復著單調的枯燥的音樂。在這個打基礎的過程中,孩子正在慢慢離音樂本身越來越遠,也在慢慢地喪失對音樂最本能的熱愛。

所以我在想,一個孩子對音樂已經沒有興趣了,你把他手型培養得這麼端正有什麼用呢?

為什麼學音樂?

我覺得對於孩子來說,第一開發智力,第二提高藝術的審美。

不要去攀比,不要覺得好像隔壁王先生家的孩子鋼琴過了六級,那我的孩子就一定要過七級,這個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在被音樂玩,而不是讓孩子樂在其中地玩音樂。剛剛說到之前那個老師畫畫教學法,我受益至今,因為把畫面和聲音的結合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直到今天,我除了演奏前輩偉大的古典音樂的作品,我更多在每年的專輯和音樂會中會演奏自己的原創音樂。

當我想寫一首作品的時候,我從來不去考慮要用什麼音,要用什麼節奏,我考慮的就是畫面。

在我寫完一個作品的時候,我會自己聽。聽能不能聽到這個作品以後感覺身處畫面之中。這也是一個玩音樂的方法。

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我一個阿姨想教女兒學鋼琴。她買了一台鋼琴放在家裡。孩子嘛,很有新鮮感,很有好奇心,就衝上去在琴上亂彈。我相信每個孩子都一樣的,覺得好有趣,為什麼鋼琴可以發出這麼多的聲音?好好玩!正當她玩到興頭上的時候,那個阿姨把琴鎖上了,今天不許玩了。誒......小朋友第二天又去玩了,又在上面開始彈,彈了五分鐘,又把琴鎖上。
「今天只能玩到這。」
「媽媽我還要玩!」
「明天去學校,如果老師表揚你,或者給一個大紅花,我多獎勵你玩十分鐘。」

這個小朋友就一直沒有滿足她的好奇心,沒有滿足她的新鮮勁。就這樣過了一個月,她媽媽跟她:「鋼琴好玩嗎?」
「好玩。」
「我找一個大姐姐來跟你一起玩好不好?」
「好。」

這個非常有心機的媽媽去師範音樂學院找了一個鋼琴系在讀的學生,來教孩子一些基本樂理。幾年前,她孩子在沒有一天感到被壓迫,沒有一天被逼的情況下,通過專業音樂十級的認證,而且她對所有事情都充滿了興趣。這也是玩音樂的方式之一。

那麼對大部分不學習古典音樂的朋友們來說,怎麼樣更有趣地去欣賞古典音樂呢?

一提到古典音樂, 很多朋友會覺得枯燥、沈悶,甚至有些人會說我聽不懂。有沒有方式從源頭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沒有。

因為古典音樂就是一個在我們之前那個時代的一個產品。就像我們去看那個時代的衣著,或者是生活狀態、語言、甚至是用餐禮儀,跟我們現在都是有區別的。你沒有辦法去要求每一個活在現在時代的年輕人一聽到兩三百年前的古典音樂就覺得感同深受,這是不太現實的一件事情。

那古典音樂是什麼?

大家可以把古典音樂想像成兩三百年前的流行音樂 。那個時代,人們茶餘飯後的消遣或談資就是去看一場歌劇或者是去一個音樂沙龍。那個時代也有好的音樂和不好的音樂,但是經歷過兩三百年時間的沈澱,到了今天大家還能聽到的,一定是我們所說的經典,也就是我們說的古典音樂。

同樣的道理,現在的流行音樂也有好 d和不好的,但是如果某些作品、某一首歌在50年100年以後,還被人們記住,還被人們喜歡,它就成為了那個年代的經典。所以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不要覺得古典音樂在本質上和流行音樂有什麼區別。

那怎麼去聽?聽的時候怎麼更好的把自己帶入進去?在這裡我來教大家一個小竅門,也是我經過不停總結得來的。

當你聽到一個純音樂的時候,你去聽它的顏色。

可能在以前音樂表現的手法、題材和方式上,跟現在有很多不同,但是以前的藍色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藍色,我們今天看到的白色也是古人前輩們看到的白色,這一點是共通的。在你聽到一段旋律的時候,你不要去考慮更多的東西,你閉上眼睛想像它會是怎樣的一種顏色 。如果能做到這個,那麼恭喜你古典音樂的聆聽已經完成一半了。

還有一半是情感,大家知道古典的器樂作品和現代的流行音樂最大的區別是,它沒有歌詞。沒有歌詞就沒有指向性,沒有指向性就它不是真的在說某一樣具體的事情,不是真的在說「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認識我」之類的一些事情。

因為我也很愛聽流行音樂,所以,情感是可以自己人為地往裡面添加的。當你聽到的一首作品的時候,你不用管肖邦想說什麼,你也不用管貝多芬想表現什麼,這跟你沒有關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聆聽到音樂的那一剎那,能不能聽到自己的聲音,能不能有自己的共鳴,和自己結合起來,比如說自己的經歷、自己一些比較深刻的回憶、自己當下感受的一種聯想……

我們常說音樂創作分為三度:第一度是作曲家創作,作曲家寫下譜子,作曲家寫下表達他心中所想的;第二度是演奏者,演奏者把譜子拿來演奏作曲家寫的東西,結合自己的理念表達作曲家的想法;而最重要、最微妙的一環就是聽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作品給不同的人聽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故事。這就是音樂的奧秘。

當大家聽到一首作品以後,你不用去考慮它的手段和方法,感覺這首作品可不可以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做結合,這是聽音樂的真諦。

所以大家不要覺得古典音樂是多麼高深的一個學問,它和現代流行音樂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大家不要去聽它有多少件樂器或者說它是什麼作曲法,這不是大家所考慮的。我們考慮的,是只要閉上眼睛去感受它的色彩和情感。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