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中文》文字稿:情窦初开,喜欢上了一个人,怎么办?|沈尹婧
简体
我从小在人际交往上啊,没有什么天赋,小时候啊,经常莫名其妙就惹我爸生气。然后有一次,我爸就严肃地跟我说:“天下的孩子啊,分三类:一流聪明的孩子啊,会的啊,翻成普通话呢,就是察言观色,大人眼睛一瞪,他就知道不对了,马上变乖;二流聪明的孩子啊,需要大人说他一句‘别闹了’,他才停下来;三流最不聪明的孩子,大人骂他打他,他还神智无知啊,上海话的意思就是无所察觉,后知后觉,莫知莫觉啊。”言下之意啊,我就是这第三类的孩子,对于别人的心思,特别是我爸的心思,莫知莫觉。
不仅我的人际交往商不够高啊,小时候呢,我还害羞,有一点社恐。两岁的时候啊,我家住三楼,要从家往下走。为了不让别人看到我,我就挡着我的眼睛下楼,以为我看不到别人,别人也看不到我。用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话来讲,还停留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啊,通常会以为自己眼中的世界就是大家眼中的世界。
不过幸好,到了五六岁的样子,一般孩子就会摆脱自我为中心,开始发展出换位思考的能力。但是有一些成年人反倒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进展,就像我爸,永远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当我进入初中的时候啊,我遇到一个长得非常帅的同桌,眉宇之间呢,像一个明星,谁呢?金城武!不只是因为他的长相,跟他聊天非常的轻松愉快。所以呢,一个14岁的女孩儿啊,就对一个美好有活力又充满神秘感的异性所吸引,每天都期盼着能够见到他,跟他说说话。但是啊,一见到他,我就只会支支吾吾,变成一个不会表达的笨蛋。
对于我自己的害羞、敏感和不善社交,我真是太苦恼了,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是这样的。直到我上了大学,念了心理学,还去国外读了人类科学的博士,接触了很多对人的研究,我才发现并不只有我是这样,有很多年轻人跟我有同样的困惑。我的经验有了用武之地。那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啊,我把我的经验融入到戏剧和咨询,用这个方式来帮助青少年和家庭解答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提高交往的能力。
说到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啊,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高中生当中有恋爱经历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大家猜一猜,所有人请举起你的右手。你觉得这个比例在5%以下的,请放下你的手;认为在5%~10之间的,请放下;10~20请放下,20~30请放下,30~40请放下。剩下还有一些还举着,那就是超过40%?
恭喜你们答对了。2019年上海社科院最新的数据,对北上广啊大城市的高中生研究发现,恋爱比例已经达到了42.3%,将近一半;首次恋爱的年纪在15岁,也就是初中毕业进入高中的那个年纪。但是现在的中学里面并没有提供正儿八经的异性交往课,更别提恋爱课了。
四年前呢,我有幸回到我的母校复旦大学旁听了一堂恋爱讲座,场面非常火爆,完全不输给武大的恋爱课啊。当时我是早到的,但是很多人提前几个小时就去占座了,书包啊、饭盒啊、课本啊全都摆满了桌面。不仅坐满了人,地上、台阶上、窗台上都挤满了人。大家对这个课那么有兴趣,但可惜还没有来到中学的课堂。
那么今天呢,我就来给大家补一堂异性交往课,来讲一讲异性交往中的三个尴尬瞬间,该怎么去化解。我会分享分享三个小故事,分别处于关系的起始、关系的进行中,以及关系的结束这三个阶段。
我们来看第一个小故事,主角是一个初二的女生,非常自律,学习成绩很好,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有一次,她下课在走廊里,看见不远处隔壁班一个男生向她走过来,男生想跟她打招呼,但她鬼使神差,一转身拐进了女厕所,躲了起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他们俩住一个小区,两个人很熟,课间经常会聊聊天。有一回呢,他们就一起看一本电影杂志,非常入神呐看得,两个人头凑得非常近。这时候啊,女孩儿就听到不远处爆发出一阵笑声,抬头一看,同班同学几个人在不远处看着他们指指点点,窃窃私语,眉飞色舞。
这时候女孩儿啊感到自己脸上一阵滚烫,百口莫辩,马上跟男生告别跑回了自己的教室。她感到非常的羞愧,为什么呢?她是个好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说不可以早恋,但是今天自己跟一个男生做出如此亲密的举动,还被同班同学看到了,觉得非常过意不去,很自责。因此从那天以后啊,她就开始遮遮掩掩,故意逃避跟异性同学的交往,其实她心里挺想跟那个男生说说话的,但是也克制住了自己。
其实不少年轻人呢,跟这个女孩子有同样的心路历程,害怕被扣上早恋的帽子,所以呢,就杜绝跟异性的正常交往。
那么在异性交往中,其实涉及到两种关系:一种是亲密关系或者说恋爱关系,另一种是友谊关系,这两种关系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来看一张图:外圈代表了亲密关系,内圈代表了友谊关系,关系越往外,在这个六个维度上程度越深。举一个例子,在恋爱中的双方,一对情侣,他们对于对方的了解会更广更深,会知道对方的一些小秘密,并且呢会为对方保密。在一致性上啊,这两个人更高,比如在称谓上不再是说“我”和“你”,而更多使用的是“我们”。如果他们俩忠于这段关系,就希望能够天长地久,因此不惜付出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投资在这段关系上。
而相比之下,友谊关系就要弱很多。友谊关系呢,承担的责任更少,情感强度更低,排他性更弱,并且友谊当中一般是不存在性的亲密。
调查发现,八成以上的青少年内心渴望跟异性交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很容易混淆刚才讲的这两种关系,将正常的友谊或者好感误认为是在跟对方谈恋爱,所以避之不及。那么现在我们知道这两种关系的差异,你大可以放心地正常地去跟异性交往。
我遇到很多家长来找我,说很担心一件事儿。什么事儿呢?就看到孩子跟异性走得近啊,他就担心孩子早恋,一头栽进去影响学习。其实家庭温暖的孩子这方面是不需要过多担心的。为什么呢?我讲一个小故事。
几个月前,我在静安寺附近的一家咖啡厅遇到一个11岁的小女孩儿,长得非常的瘦小,看上去要比她实际年龄要小很多,但是她非常地热闹啊,跟我们搭讪,还唱歌跳舞给我们看。交谈当中得知她的父母都是从事经商的,总是出差在外不在家。那从她的叙述来判断,有可能是离异家庭,她是跟奶奶一起生活的。她说妈妈偶尔会从外地带着妹妹过来看望她,但是看望的次数非常少。
这个女孩儿呢,手上拿一只手机,是某知名的某果品牌的手机,在官网的售价是9000人民币,脚上穿的呢,也是一双知名品牌的运动鞋,也要好几千。父母满足了她的物质需求,但是精神需求、爱的需求、亲密感的需求是缺的。女孩儿主动跟陌生人搭讪,表现自己,希望获得认可和喜爱,潜意识里就是在弥补内心情感的空白。家庭温暖的孩子啊,一般是不会过早地陷入一段感情的,而家庭不够温暖,孩子才会急着到外面去寻找一个能提供的人,甚至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正常的家庭中,父母跟孩子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交流清楚,特别是在时间、金钱和学习目标上,对对齐,把握好分寸,异性交往是可以成为孩子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接下去我们来看第二个小故事,关于一对异性朋友。女生呢,这周末过生日,她很想邀请她非常欣赏的一位男生来参加她的生日派对,所以啊,她就非常委婉地问这个男生:你这周日干嘛呢?男生说:周日我打球啊。女生说:那打完呢?男生说:打完累死了,回家睡觉。女生说:又跟隔壁班的球王打呀?男生说:是啊。女生心里想:你别去打球了,来参加我的生日派对嘛。于是她就讲:你们不是一个水平的,你上次输得那么惨,你忘啦?男生沉默了一会儿说:嗯,上次确实没打好,你还有什么事儿吗?没有的话我先回家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在异性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沟通上。刚才这段对话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看这个女生,心思比较细腻,在提问之前,她先委婉地打探一下啊,试探一下这个男生,看对方是不是记得她的生日。结果男生果真不记得,所以她心里就有些失望了。她又想,我都劝你别去了,那么明显了,可是你的态度说明你对我并不重视,所以即使我邀请你,你也不会来的,那就算了吧。
可是在男生看来啊,你问我啥,我就答啥。他根本没有去思考女生提问的背后要传达的真实含义是什么。篮球是男孩儿引以为豪的运动,篮球水平代表了他的自我价值感,当女生质疑他的篮球水平,他觉得很没面子,所以呢,就主动结束了对话。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啊,女性的大脑,白质的含量是男性的十倍。白质呢,主要负责信息的传递,所以一般女性更擅长多任务之间的操作。比如在刚才的对话当中,这个女生可以一边问男孩儿问题,一边观察男孩儿脸上的表情、语气、肢体语言,去推知男孩儿的态度,一边还能时不时切换到自己的内心戏,观察自己从期待、好奇到失望的整个心路历程。但是对于男孩儿来说,自始至终就在专心回答一个问题,而且还没答对,他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女生脸上的失望的表情。
那么跟异性到底该怎么沟通呢?我给大家三个建议。第一个建议给女生:当你提问男孩儿的时候,最好是直接清晰地表达,而不要让他去猜你背后的隐含意义是什么,不然你很可能会失望,因为你们俩的思维方式不同。
第二个建议给男生:当你心仪的女孩儿对你的能力提出了质疑,感到难过是很正常的,但是你如何去解读她的意图,这是你可以选择的,这将影响你下一步的行动,是心怀感恩、加倍努力,还是玻璃心碎了一地,甚至于怒不可遏。
第三个建议给男孩和女孩:沟通,不仅仅是传递内容,更在于定义你们之间的关系。比方说,你跟对方分享一个你的私密事,你就在定义你们俩的关系是亲近的;当你否定对方的想法,而要求对方按照你的想法来做事儿,你就在定义你们俩之间的地位差异。
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非常好心的要去帮助对方,给他提个建议,而他却躲得远远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看来,你在定义一种你强他弱的关系,他不如你,所以自尊心受到打击了嘛。其实在不少家庭当中,父母跟青少年的沟通产生了隔阂,产生了对抗,背后的原因也往往是同样的在定义关系这件事:父母觉得我的管教合情合理,但在孩子看来,你在定义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大多数的关系都会遇到矛盾,惧怕矛盾就无法去经营关系。一段健康的关系一定是可以直面这个矛盾,通过矛盾来了解背后这个人的真实想法,找到和谐相处的方式,随着矛盾的解决,关系走向更好的层次。
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关系的结尾。我认识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生,打扮入流,很有明星气质。她是表演系的一个大学生,我认识她的时候刚满20岁。她说她以前总是跟异性保持距离,直到她18岁的时候,遇到一个才华横溢比她大十多岁的一个男性对她穷追不舍。最后她同意了,两个人开始谈恋爱,这可是她的初恋哦。她非常中意这个男生,所以付出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在这段恋爱上。两个人每周都要打好几次电话,不仅是打电话,要见面,见好几次面,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
可是一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走了下坡路。争吵无果,那个男生就提出分手,那女孩儿不肯啊,就闹到对方的单位和家里面,把对方做的不妥的事儿全都讲了出来。结果男生就消失了,还把女生的微信给拉黑了。这女孩儿就陷入到极度疯狂的状态,到处去寻找这个男生的下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也不去上学。后来去医院一查,中度抑郁,她妈妈只能每个月带她出去旅游,帮她调整状态。被分手让这个女孩儿产生了极度的自我怀疑,一年时间都没有恢复。这个妈妈说,这个恋爱真是一件糟心事儿,要是我早点知道,一定不让她谈,这个男人太坏了。
那么这段恋爱果真没有一点价值吗?我觉得不是啊。你看,分手之后,这个女孩儿迷失了自己,说明女孩儿的心智不够成熟,这是她需要补的功课。惨败才让一个人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看到自己对恋爱的误解,看到家庭存在的问题。是很痛苦啊!但正是这种痛苦,才逼着一个人成长。这就是这段恋爱最有价值的地方——让这个女孩儿幡然醒悟。如果女孩儿不成长,她不在这段恋爱上跌倒,也会在下一段栽进去,栽的方式可能一模一样,而越到后面,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
回顾这段恋爱啊,女孩儿有哪些收获?第一,人都要面子,把男朋友的丑事公布于众,这就相当于在大街上扯下对方的裤子,还拿个喇叭嚷嚷着叫大家都来看,让对方的脸往哪儿搁,消失也是正常的反应。所以在下一段关系里懂得给对方留余地,人无完人,不要去抢这个道德制高点。
第二,人都有情绪,情绪上头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理性思考的,当一个人紧张激动的时候,他的关注点变得非常的狭窄,很容易做出冲动的举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做重要的决定。当你冷静下来之后,你可以跟对方说,他做了什么事儿让你不开心了,原因是什么,你希望他以后怎么做。跟他把这事儿说开,这要比你不告诉对方原因而直接发泄情绪,或者用冷暴力惩罚对方要有用得多。
第三,家庭成长环境非常重要。一个女孩儿在关系中如此失衡,家庭问题可见一斑。对父亲的消极态度,在家中被过度宠溺,还有成员之间默认的这种情绪模式,都需要去探索。一个人身上往往带着家庭的印记但不自知,只有在关系中两个人的摩擦,你才看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缺的功课补上。
关系的结束啊,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你们必须分开,可能你们都还不成熟,可能你们并不适合彼此,也有可能他的使命就是陪你走这一段路,但是未来可期。到你完整了,成熟了,你会遇到跟你一样优秀的他,一起去谱写接下去的绚烂篇章。
哈佛大学一项持续八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那些最成功、最幸福、最快乐、最健康的人,他们不是长得非常漂亮,也不是家庭条件优渥,也不是性格特别外向,特别会社交。真正的秘诀在于他们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我希望用我的经验总结的方法,可以帮助到更多的青少年培养好爱的能力,在未来拥有优质的亲密关系。
谢谢!
繁體
我從小在人際交往上啊,沒有什麼天賦,小時候啊,經常莫名其妙就惹我爸生氣。然後有一次,我爸就嚴肅地跟我說:「天下的孩子啊,分三類:一流聰明的孩子啊,會的啊,翻成普通話呢,就是察言觀色,大人眼睛一瞪,他就知道不對了,馬上變乖;二流聰明的孩子啊,需要大人說他一句‘別鬧了’,他才停下來;三流最不聰明的孩子,大人罵他打他,他還神智無知啊,上海話的意思就是無所察覺,後知後覺,莫知莫覺啊。」言下之意啊,我就是這第三類的孩子,對於別人的心思,特別是我爸的心思,莫知莫覺。
不僅我的人際交往商不夠高啊,小時候呢,我還害羞,有一點社恐。兩歲的時候啊,我家住三樓,要從家往下走。為了不讓別人看到我,我就擋著我的眼睛下樓,以為我看不到別人,別人也看不到我。用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話來講,還停留在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啊,通常會以為自己眼中的世界就是大家眼中的世界。
不過幸好,到了五六歲的樣子,一般孩子就會擺脫自我為中心,開始發展出換位思考的能力。但是有一些成年人反倒在這一點上沒有什麼進展,就像我爸,永遠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當我進入初中的時候啊,我遇到一個長得非常帥的同桌,眉宇之間呢,像一個明星,誰呢?金城武!不只是因為他的長相,跟他聊天非常的輕鬆愉快。所以呢,一個14歲的女孩兒啊,就對一個美好有活力又充滿神秘感的異性所吸引,每天都期盼著能夠見到他,跟他說說話。但是啊,一見到他,我就只會支支吾吾,變成一個不會表達的笨蛋。
對於我自己的害羞、敏感和不善社交,我真是太苦惱了,我認為這個世界上只有我是這樣的。直到我上了大學,念了心理學,還去國外讀了人類科學的博士,接觸了很多對人的研究,我才發現並不只有我是這樣,有很多年輕人跟我有同樣的困惑。我的經驗有了用武之地。那麼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啊,我把我的經驗融入到戲劇和咨詢,用這個方式來幫助青少年和家庭解答人際交往中的困惑,提高交往的能力。
說到青少年的異性交往啊,我來問大家一個問題:高中生當中有戀愛經歷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大家猜一猜,所有人請舉起你的右手。你覺得這個比例在5%以下的,請放下你的手;認為在5%~10之間的,請放下;10~20請放下,20~30請放下,30~40請放下。剩下還有一些還舉著,那就是超過40%?
恭喜你們答對了。2019年上海社科院最新的數據,對北上廣啊大城市的高中生研究發現,戀愛比例已經達到了42.3%,將近一半;首次戀愛的年紀在15歲,也就是初中畢業進入高中的那個年紀。但是現在的中學裡面並沒有提供正兒八經的異性交往課,更別提戀愛課了。
四年前呢,我有幸回到我的母校復旦大學旁聽了一堂戀愛講座,場面非常火爆,完全不輸給武大的戀愛課啊。當時我是早到的,但是很多人提前幾個小時就去佔座了,書包啊、飯盒啊、課本啊全都擺滿了桌面。不僅坐滿了人,地上、台階上、窗台上都擠滿了人。大家對這個課那麼有興趣,但可惜還沒有來到中學的課堂。
那麼今天呢,我就來給大家補一堂異性交往課,來講一講異性交往中的三個尷尬瞬間,該怎麼去化解。我會分享分享三個小故事,分別處於關係的起始、關係的進行中,以及關係的結束這三個階段。
我們來看第一個小故事,主角是一個初二的女生,非常自律,學習成績很好,是老師心目中的優秀學生。有一次,她下課在走廊里,看見不遠處隔壁班一個男生向她走過來,男生想跟她打招呼,但她鬼使神差,一轉身拐進了女廁所,躲了起來。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他們倆住一個小區,兩個人很熟,課間經常會聊聊天。有一回呢,他們就一起看一本電影雜誌,非常入神吶看得,兩個人頭湊得非常近。這時候啊,女孩兒就聽到不遠處爆發出一陣笑聲,抬頭一看,同班同學幾個人在不遠處看著他們指指點點,竊竊私語,眉飛色舞。
這時候女孩兒啊感到自己臉上一陣滾燙,百口莫辯,馬上跟男生告別跑回了自己的教室。她感到非常的羞愧,為什麼呢?她是個好學生,老師和家長都說不可以早戀,但是今天自己跟一個男生做出如此親密的舉動,還被同班同學看到了,覺得非常過意不去,很自責。因此從那天以後啊,她就開始遮遮掩掩,故意逃避跟異性同學的交往,其實她心裡挺想跟那個男生說說話的,但是也克制住了自己。
其實不少年輕人呢,跟這個女孩子有同樣的心路歷程,害怕被扣上早戀的帽子,所以呢,就杜絕跟異性的正常交往。
那麼在異性交往中,其實涉及到兩種關係:一種是親密關係或者說戀愛關係,另一種是友誼關係,這兩種關係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來看一張圖:外圈代表了親密關係,內圈代表了友誼關係,關係越往外,在這個六個維度上程度越深。舉一個例子,在戀愛中的雙方,一對情侶,他們對於對方的瞭解會更廣更深,會知道對方的一些小秘密,並且呢會為對方保密。在一致性上啊,這兩個人更高,比如在稱謂上不再是說「我」和「你」,而更多使用的是「我們」。如果他們倆忠於這段關係,就希望能夠天長地久,因此不惜付出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投資在這段關係上。
而相比之下,友誼關係就要弱很多。友誼關係呢,承擔的責任更少,情感強度更低,排他性更弱,並且友誼當中一般是不存在性的親密。
調查發現,八成以上的青少年內心渴望跟異性交往,但是由於缺乏經驗,他們很容易混淆剛才講的這兩種關係,將正常的友誼或者好感誤認為是在跟對方談戀愛,所以避之不及。那麼現在我們知道這兩種關係的差異,你大可以放心地正常地去跟異性交往。
我遇到很多家長來找我,說很擔心一件事兒。什麼事兒呢?就看到孩子跟異性走得近啊,他就擔心孩子早戀,一頭栽進去影響學習。其實家庭溫暖的孩子這方面是不需要過多擔心的。為什麼呢?我講一個小故事。
幾個月前,我在靜安寺附近的一家咖啡廳遇到一個11歲的小女孩兒,長得非常的瘦小,看上去要比她實際年齡要小很多,但是她非常地熱鬧啊,跟我們搭訕,還唱歌跳舞給我們看。交談當中得知她的父母都是從事經商的,總是出差在外不在家。那從她的敘述來判斷,有可能是離異家庭,她是跟奶奶一起生活的。她說媽媽偶爾會從外地帶著妹妹過來看望她,但是看望的次數非常少。
這個女孩兒呢,手上拿一隻手機,是某知名的某果品牌的手機,在官網的售價是9000人民幣,腳上穿的呢,也是一雙知名品牌的運動鞋,也要好幾千。父母滿足了她的物質需求,但是精神需求、愛的需求、親密感的需求是缺的。女孩兒主動跟陌生人搭訕,表現自己,希望獲得認可和喜愛,潛意識里就是在彌補內心情感的空白。家庭溫暖的孩子啊,一般是不會過早地陷入一段感情的,而家庭不夠溫暖,孩子才會急著到外面去尋找一個能提供的人,甚至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正常的家庭中,父母跟孩子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交流清楚,特別是在時間、金錢和學習目標上,對對齊,把握好分寸,異性交往是可以成為孩子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接下去我們來看第二個小故事,關於一對異性朋友。女生呢,這週末過生日,她很想邀請她非常欣賞的一位男生來參加她的生日派對,所以啊,她就非常委婉地問這個男生:你這周日乾嘛呢?男生說:周日我打球啊。女生說:那打完呢?男生說:打完累死了,回家睡覺。女生說:又跟隔壁班的球王打呀?男生說:是啊。女生心裡想:你別去打球了,來參加我的生日派對嘛。於是她就講:你們不是一個水平的,你上次輸得那麼慘,你忘啦?男生沈默了一會兒說:嗯,上次確實沒打好,你還有什麼事兒嗎?沒有的話我先回家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其實在異性交往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溝通上。剛才這段對話的背後發生了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先看這個女生,心思比較細膩,在提問之前,她先委婉地打探一下啊,試探一下這個男生,看對方是不是記得她的生日。結果男生果真不記得,所以她心裡就有些失望了。她又想,我都勸你別去了,那麼明顯了,可是你的態度說明你對我並不重視,所以即使我邀請你,你也不會來的,那就算了吧。
可是在男生看來啊,你問我啥,我就答啥。他根本沒有去思考女生提問的背後要傳達的真實含義是什麼。籃球是男孩兒引以為豪的運動,籃球水平代表了他的自我價值感,當女生質疑他的籃球水平,他覺得很沒面子,所以呢,就主動結束了對話。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啊,女性的大腦,白質的含量是男性的十倍。白質呢,主要負責信息的傳遞,所以一般女性更擅長多任務之間的操作。比如在剛才的對話當中,這個女生可以一邊問男孩兒問題,一邊觀察男孩兒臉上的表情、語氣、肢體語言,去推知男孩兒的態度,一邊還能時不時切換到自己的內心戲,觀察自己從期待、好奇到失望的整個心路歷程。但是對於男孩兒來說,自始至終就在專心回答一個問題,而且還沒答對,他甚至都沒有注意到女生臉上的失望的表情。
那麼跟異性到底該怎麼溝通呢?我給大家三個建議。第一個建議給女生:當你提問男孩兒的時候,最好是直接清晰地表達,而不要讓他去猜你背後的隱含意義是什麼,不然你很可能會失望,因為你們倆的思維方式不同。
第二個建議給男生:當你心儀的女孩兒對你的能力提出了質疑,感到難過是很正常的,但是你如何去解讀她的意圖,這是你可以選擇的,這將影響你下一步的行動,是心懷感恩、加倍努力,還是玻璃心碎了一地,甚至於怒不可遏。
第三個建議給男孩和女孩:溝通,不僅僅是傳遞內容,更在於定義你們之間的關係。比方說,你跟對方分享一個你的私密事,你就在定義你們倆的關係是親近的;當你否定對方的想法,而要求對方按照你的想法來做事兒,你就在定義你們倆之間的地位差異。
有沒有發現,有時候你非常好心的要去幫助對方,給他提個建議,而他卻躲得遠遠的,為什麼呢?因為在他看來,你在定義一種你強他弱的關係,他不如你,所以自尊心受到打擊了嘛。其實在不少家庭當中,父母跟青少年的溝通產生了隔閡,產生了對抗,背後的原因也往往是同樣的在定義關係這件事:父母覺得我的管教合情合理,但在孩子看來,你在定義一種不平等的關係。
大多數的關係都會遇到矛盾,懼怕矛盾就無法去經營關係。一段健康的關係一定是可以直面這個矛盾,通過矛盾來瞭解背後這個人的真實想法,找到和諧相處的方式,隨著矛盾的解決,關係走向更好的層次。
最後一個故事發生在關係的結尾。我認識一個長得非常漂亮的女生,打扮入流,很有明星氣質。她是表演系的一個大學生,我認識她的時候剛滿20歲。她說她以前總是跟異性保持距離,直到她18歲的時候,遇到一個才華橫溢比她大十多歲的一個男性對她窮追不捨。最後她同意了,兩個人開始談戀愛,這可是她的初戀哦。她非常中意這個男生,所以付出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在這段戀愛上。兩個人每周都要打好幾次電話,不僅是打電話,要見面,見好幾次面,電話一打就是幾個小時。
可是一年以後,兩個人的關係走了下坡路。爭吵無果,那個男生就提出分手,那女孩兒不肯啊,就鬧到對方的單位和家裡面,把對方做的不妥的事兒全都講了出來。結果男生就消失了,還把女生的微信給拉黑了。這女孩兒就陷入到極度瘋狂的狀態,到處去尋找這個男生的下落,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也不去上學。後來去醫院一查,中度抑鬱,她媽媽只能每個月帶她出去旅遊,幫她調整狀態。被分手讓這個女孩兒產生了極度的自我懷疑,一年時間都沒有恢復。這個媽媽說,這個戀愛真是一件糟心事兒,要是我早點知道,一定不讓她談,這個男人太壞了。
那麼這段戀愛果真沒有一點價值嗎?我覺得不是啊。你看,分手之後,這個女孩兒迷失了自己,說明女孩兒的心智不夠成熟,這是她需要補的功課。慘敗才讓一個人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看到自己對戀愛的誤解,看到家庭存在的問題。是很痛苦啊!但正是這種痛苦,才逼著一個人成長。這就是這段戀愛最有價值的地方——讓這個女孩兒幡然醒悟。如果女孩兒不成長,她不在這段戀愛上跌倒,也會在下一段栽進去,栽的方式可能一模一樣,而越到後面,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
回顧這段戀愛啊,女孩兒有哪些收穫?第一,人都要面子,把男朋友的醜事公佈於眾,這就相當於在大街上扯下對方的褲子,還拿個喇叭嚷嚷著叫大家都來看,讓對方的臉往哪兒擱,消失也是正常的反應。所以在下一段關係里懂得給對方留餘地,人無完人,不要去搶這個道德制高點。
第二,人都有情緒,情緒上頭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理性思考的,當一個人緊張激動的時候,他的關注點變得非常的狹窄,很容易做出衝動的舉動,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做重要的決定。當你冷靜下來之後,你可以跟對方說,他做了什麼事兒讓你不開心了,原因是什麼,你希望他以後怎麼做。跟他把這事兒說開,這要比你不告訴對方原因而直接發洩情緒,或者用冷暴力懲罰對方要有用得多。
第三,家庭成長環境非常重要。一個女孩兒在關係中如此失衡,家庭問題可見一斑。對父親的消極態度,在家中被過度寵溺,還有成員之間默認的這種情緒模式,都需要去探索。一個人身上往往帶著家庭的印記但不自知,只有在關係中兩個人的摩擦,你才看到自己是什麼樣子的,缺的功課補上。
關係的結束啊,不是句號,而是省略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你們必須分開,可能你們都還不成熟,可能你們並不適合彼此,也有可能他的使命就是陪你走這一段路,但是未來可期。到你完整了,成熟了,你會遇到跟你一樣優秀的他,一起去譜寫接下去的絢爛篇章。
哈佛大學一項持續八十多年的研究發現,那些最成功、最幸福、最快樂、最健康的人,他們不是長得非常漂亮,也不是家庭條件優渥,也不是性格特別外向,特別會社交。真正的秘訣在於他們擁有良好的親密關係。我希望用我的經驗總結的方法,可以幫助到更多的青少年培養好愛的能力,在未來擁有優質的親密關係。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