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中文》文字稿:为什么你那么努力,却没有半点进步? | Eduardo Briceño

简体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会尝试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无论是在职场上、家庭、学校,或其它领域。我也有同感,也会努力尝试。但前一段时间,我开始意识到,我总是无法在自己最在意的事情上做得更好。

无论是试图做一个好丈夫或好朋友,优秀的专业人士或是一名好队友,我一直无法在这些事情上有很大的进步,哪怕我花了很多时间努力。我之后在与他人的谈话和研究中才意识到,这种遭遇瓶颈的感受原来非常普遍。

所以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些见解, 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我了解到,无论哪个领域,各行业的佼佼者都有可以让我们仿效的地方。我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地在这两块区域中切换——学习区和表现区。

在学习区,我们的技能可以进步。我们会为了提升技能而设计活动,专注于尚未掌握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一定会有失误,但我们也一定能从中学到东西。

这跟我们在表现区时所做的事情很不一样,表现区的目的是把我们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我们会专注在已经掌握好的技能,并把失误减到最小。

这两种状态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当你想要自在的处在这两种状态,你得清楚知道你的目标、关注点、预期效果是什么,这样才能帮助你在执行和改进方面都做得更好。表现区注重当下的表现,学习区会加速人的成长,并且提升未来的表现。

很多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没办法有所提高。原因在于:我们总是花费太多时间在表现区。这样会阻碍成长。讽刺的是,长时间下来,也会影响我们的表现。

那么,学习区是怎样的情况?

来看看狄摩西尼,这位政治领袖,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和律师。他会伟大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把时间都花在演说和律师业务上面,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直处在表现状态。相反,他为了进步而做了很多规划,花很多时间大量地学习。

他不仅在导师的帮助下学习法律和哲学,他还意识到,律师的职责还包括说服他人,所以他研习了许多伟大的演说和表演。为了戒掉他不自主抬胳膊的习惯,他在一面镜子前练习演说,并将一把剑吊在房梁上,这样他一抬起肩膀,剑就会刺痛他。为了克服口齿不清,他甚至含著石头练习演讲。他还建了一个地下室,以避免练习时被打扰或打扰到别人。因为上法院时会很吵,索性他就对著大海练习,让自己的声音比咆哮的海浪还大声。

他在学习状态所做的活动与他在法庭上的表现,两者是很不一样的。他在学习状态时,会做安德森·爱立信博士所说的“有的放矢的练习”。就是把要学习的技能拆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技能,并且清楚地知道哪一项技巧目前需要提高。

就像狄摩西尼将肩膀放低,当我们离开舒适区,进行更高一级的挑战,做超越我们现在正做的事,我们需要在重复和调整中得到反馈,而这最好能得到熟练者的指导。因为为了进步而设计行为是一件很需要内行的事。好的老师和教练深知什么行为能带来进步,也能给我们专业的反馈。在学习状态中,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进步的,正是这样的练习,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任务。

举个例子,研究表明,在某一领域工作数年后,表现会达到停滞期。这在教学、普通内科、护理及其他领域都得到了印证。这是因为一旦人们觉得自己足够好了,绰绰有余了,就不会再花时间学习。我们只会关注如何完成工作和执行业务,这种方式变得不利于提高技能。

而那些继续在学习区花费时间的人,确实在不停进步。

最好的销售人员至少每周一次,进行自我提高的活动。他们通过阅读拓展知识与同事或行业专家交换意见,尝试新的策略、征集意见并反思。

最好的国际象棋棋手,并没有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他们的表现区——也就是下象棋上,而是努力去预测象棋大师的棋路并加以分析。

每个人可能都花了很多时间在电脑前打字,却没有越打越快。但是,如果我们每天抽出10-20分钟,全神贯注地提升打字速度,比平常快上10%-20% 就好,我们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特别是当我们能找到失误,并且专注加以练习。这就是一种有的放矢的练习。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还有哪些是我们很在意、很努力但进步缓慢的地方呢?是不是因为我们老是停留在表现状态里?

但以上都不是在说表现状态没有用,它是很有价值的。当我需要做膝盖手术的时候,我可不想告诉医生:“随便戳戳吧,探索一下你不知道的事,我们可以从失误中学到东西啊!” 我会找一位我认为够好的外科医生,我希望她顺顺利利地完成手术。

在表现区,我们会力求表现到最好,这样可以激励我们,并告诉我们,再回到学习状态的时候该关注些什么。所以说,想要表现得好,需要在学习区和表现区之间切换。在学习区有目的性地积累技巧,然后再将之应用在表现区里。

当碧昂斯举办巡回演唱会时,演唱会就是她的展现区,但是当她每晚回到酒店房间时,她就直接回到了她的学习区。她会观看刚刚结束的演出录像。为她自己、舞者、摄像组寻求进步的突破口。第二天早上,每个人都会收到几页笔记,上面写着他们需要在下次演出前调整的问题。

提高能力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什么时候“学”、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两样一起。投入越多时间在学习区,就能取得越多的进步。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多花点时间在学习区呢?

首先,要相信并理解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可以进步,我们称此为“成长思维”。

其次,成长目标必须明确。时间、精力有限, 它们必须花费在我们在乎的目标上。

第三,我们必须要知道该如何提升,要做些什么来提升,而不是像我年轻时弹吉它那样,同首曲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而是要做“有的放矢的练习”。

第四,保证低风险,因为犯错是必然的,所以犯错的后果一定不能不堪设想,哪怕是有一点严重性都不行。走钢索的人不会在没有拦网的情况下去训练新技巧, 运动员也不会在大赛上开发新的动作。

我们在生活中,会花很多时间在表现区里,原因是:我们常常处在不必要的高风险环境中。我们彼此制造了社会风险。

哪怕是在学校,一个被认定为纯粹学习的地方,我不是在说中考高考,我说的是学生每时每刻、从小学到大学,都会觉得别人会因为他们犯错而轻视他们。难怪学生们总是紧张兮兮,不愿为学习冒必要的风险。老师、家长对正确答案趋之若鹜的态度,无意中,让学生害怕犯错。而不是勇于试错、检视过错,并从中吸取教训。又或者,我们只想听“标准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进行可以学到更多的开拓性思考。一旦学生的作业、作品都被评定等级、标上分数,最后记录到期末成绩后,它们就起不到练习、试错、反馈和修正的作用了,我们让孩子误以为:学校只是个让你表现的地方。

职场中也同样如此。在那些咨询我的公司里,我常见到领导者鼓励推动“完美执行”的企业文化。但这样就会导致员工固步自封,不去尝试新的事物,公司因此很难创新、进步,从而落居下风。

我们可以通过交流,为彼此开创进步的空间,聊聊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投身于什么状态。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何时决策、怎样控损?这样,我们可以明确什么是成功、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支持对方。

但如果我们处在长期高风险状态下,并且无法展开这样的交流怎么办?作为个人,我们仍可以做这下面三点:

首先,是在高风险的海洋中,开辟一块低风险的岛屿。让错误发生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说,我们可以找一位导师或可以信任的同事,和他们分享想法,或是接受批评,甚至角色扮演。或者是随著项目的进展,举办反馈会议。又或者我们可以抽出时间去阅读相关书籍、看视频或是参加线上课程。这只是几个例子。

第二,我们可以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而表现,但事后反思如何改进,就像碧昂斯那样。我们还可以观察和模仿专家,这些观察、反思、调整都能让我们学习到很多。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和他人分享希望在哪里取得进步,通过问问题,通过征求反馈,通过分享我们曾经犯过的错,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为彼此营造一个低风险的状态,这样他人也会安心地做同样的事。

真正的自信是对不断学习的展示。

如果,我们没有把人生耗费在做、做、做、表现、表现、表现上,而是更多地去探索、询问、倾听、实践、反思、拼命去成为想成为的人,会怎么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某些事情让我们可为之努力,从而提高呢?如果我们创造更多的低风险区域和环境呢?

如果我们自己或整个团队都清楚知道,何时学习、何时表现,这样我们的努力就会有更多回报,就可以精益求精,团队就会越来越好。

繁體

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會嘗試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無論是在職場上、家庭、學校,或其它領域。我也有同感,也會努力嘗試。但前一段時間,我開始意識到,我總是無法在自己最在意的事情上做得更好。

無論是試圖做一個好丈夫或好朋友,優秀的專業人士或是一名好隊友,我一直無法在這些事情上有很大的進步,哪怕我花了很多時間努力。我之後在與他人的談話和研究中才意識到,這種遭遇瓶頸的感受原來非常普遍。

所以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些見解, 並提出一些解決的辦法。

我瞭解到,無論哪個領域,各行業的佼佼者都有可以讓我們仿效的地方。我發現,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有意識地在這兩塊區域中切換——學習區和表現區。

在學習區,我們的技能可以進步。我們會為了提升技能而設計活動,專注於尚未掌握的事情。這意味著我們一定會有失誤,但我們也一定能從中學到東西。

這跟我們在表現區時所做的事情很不一樣,表現區的目的是把我們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我們會專注在已經掌握好的技能,並把失誤減到最小。

這兩種狀態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當你想要自在的處在這兩種狀態,你得清楚知道你的目標、關注點、預期效果是什麼,這樣才能幫助你在執行和改進方面都做得更好。表現區注重當下的表現,學習區會加速人的成長,並且提升未來的表現。

很多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沒辦法有所提高。原因在於:我們總是花費太多時間在表現區。這樣會阻礙成長。諷刺的是,長時間下來,也會影響我們的表現。

那麼,學習區是怎樣的情況?

來看看狄摩西尼,這位政治領袖,古希臘最偉大的演說家和律師。他會偉大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把時間都花在演說和律師業務上面,也就是說,他並不是一直處在表現狀態。相反,他為了進步而做了很多規劃,花很多時間大量地學習。

他不僅在導師的幫助下學習法律和哲學,他還意識到,律師的職責還包括說服他人,所以他研習了許多偉大的演說和表演。為了戒掉他不自主抬胳膊的習慣,他在一面鏡子前練習演說,並將一把劍吊在房梁上,這樣他一抬起肩膀,劍就會刺痛他。為了克服口齒不清,他甚至含著石頭練習演講。他還建了一個地下室,以避免練習時被打擾或打擾到別人。因為上法院時會很吵,索性他就對著大海練習,讓自己的聲音比咆哮的海浪還大聲。

他在學習狀態所做的活動與他在法庭上的表現,兩者是很不一樣的。他在學習狀態時,會做安德森·愛立信博士所說的「有的放矢的練習」。就是把要學習的技能拆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技能,並且清楚地知道哪一項技巧目前需要提高。

就像狄摩西尼將肩膀放低,當我們離開舒適區,進行更高一級的挑戰,做超越我們現在正做的事,我們需要在重復和調整中得到反饋,而這最好能得到熟練者的指導。因為為了進步而設計行為是一件很需要內行的事。好的老師和教練深知什麼行為能帶來進步,也能給我們專業的反饋。在學習狀態中,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進步的,正是這樣的練習,而不是單純的完成任務。

舉個例子,研究表明,在某一領域工作數年後,表現會達到停滯期。這在教學、普通內科、護理及其他領域都得到了印證。這是因為一旦人們覺得自己足夠好了,綽綽有餘了,就不會再花時間學習。我們只會關注如何完成工作和執行業務,這種方式變得不利於提高技能。

而那些繼續在學習區花費時間的人,確實在不停進步。

最好的銷售人員至少每週一次,進行自我提高的活動。他們通過閱讀拓展知識與同事或行業專家交換意見,嘗試新的策略、徵集意見並反思。

最好的國際象棋棋手,並沒有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他們的表現區—— 也就是下象棋上,而是努力去預測象棋大師的棋路並加以分析。

每個人可能都花了很多時間在電腦前打字,卻沒有越打越快。但是,如果我們每天抽出10-20分鐘,全神貫注地提升打字速度,比平常快上10%-20% 就好,我們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特別是當我們能找到失誤,並且專注加以練習。這就是一種有的放矢的練習。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還有哪些是我們很在意、很努力但進步緩慢的地方呢?是不是因為我們老是停留在表現狀態里?

但以上都不是在說表現狀態沒有用,它是很有價值的。當我需要做膝蓋手術的時候,我可不想告訴醫生:「隨便戳戳吧,探索一下你不知道的事,我們可以從失誤中學到東西啊!」 我會找一位我認為夠好的外科醫生,我希望她順順利利地完成手術。

在表現區,我們會力求表現到最好,這樣可以激勵我們,並告訴我們,再回到學習狀態的時候該關注些什麼。所以說,想要表現得好,需要在學習區和表現區之間切換。在學習區有目的性地積累技巧,然後再將之應用在表現區里。

當碧昂斯舉辦巡回演唱會時,演唱會就是她的展現區,但是當她每晚回到酒店房間時,她就直接回到了她的學習區。她會觀看剛剛結束的演出錄像。為她自己、舞者、攝像組尋求進步的突破口。第二天早上,每個人都會收到幾頁筆記,上面寫著他們需要在下次演出前調整的問題。

提高能力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但我們需要清楚的是,什麼時候「學」、什麼時候「做」,什麼時候兩樣一起。投入越多時間在學習區,就能取得越多的進步。

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多花點時間在學習區呢?

首先,要相信並理解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可以進步,我們稱此為「成長思維」。

其次,成長目標必須明確。時間、精力有限, 它們必須花費在我們在乎的目標上。

第三,我們必須要知道該如何提升,要做些什麼來提升,而不是像我年輕時彈吉它那樣,同首曲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而是要做「有的放矢的練習」。

第四,保證低風險,因為犯錯是必然的,所以犯錯的後果一定不能不堪設想,哪怕是有一點嚴重性都不行。走鋼索的人不會在沒有攔網的情況下去訓練新技巧,運動員也不會在大賽上開發新的動作。

我們在生活中,會花很多時間在表現區里,原因是:我們常常處在不必要的高風險環境中。我們彼此製造了社會風險。

哪怕是在學校,一個被認定為純粹學習的地方,我不是在說中考高考,我說的是學生每時每刻、從小學到大學,都會覺得別人會因為他們犯錯而輕視他們。難怪學生們總是緊張兮兮,不願為學習冒必要的風險。老師、家長對正確答案趨之若鶩的態度,無意中,讓學生害怕犯錯。而不是勇於試錯、檢視過錯,並從中吸取教訓。又或者,我們只想聽「標準答案」,而不是鼓勵學生進行可以學到更多的開拓性思考。一旦學生的作業、作品都被評定等級、標上分數,最後記錄到期末成績後,它們就起不到練習、試錯、反饋和修正的作用了,我們讓孩子誤以為:學校只是個讓你表現的地方。

職場中也同樣如此。在那些咨詢我的公司里,我常見到領導者鼓勵推動「完美執行」的企業文化。但這樣就會導致員工固步自封,不去嘗試新的事物,公司因此很難創新、進步,從而落居下風。

我們可以通過交流,為彼此開創進步的空間,聊聊我們什麼時候應該投身於什麼狀態。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何時決策、怎樣控損?這樣,我們可以明確什麼是成功、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去支持對方。

但如果我們處在長期高風險狀態下,並且無法展開這樣的交流怎麼辦?作為個人,我們仍可以做這下面三點:

首先,是在高風險的海洋中,開闢一塊低風險的島嶼。讓錯誤發生時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比如說,我們可以找一位導師或可以信任的同事,和他們分享想法,或是接受批評,甚至角色扮演。或者是隨著項目的進展,舉辦反饋會議。又或者我們可以抽出時間去閱讀相關書籍、看視頻或是參加線上課程。這只是幾個例子。

第二,我們可以為了達到最佳效果而表現,但事後反思如何改進,就像碧昂斯那樣。我們還可以觀察和模仿專家,這些觀察、反思、調整都能讓我們學習到很多。

最後,我們可以通過和他人分享希望在哪裡取得進步,通過問問題,通過徵求反饋,通過分享我們曾經犯過的錯,和從中汲取的教訓,為彼此營造一個低風險的狀態,這樣他人也會安心地做同樣的事。

真正的自信是對不斷學習的展示。

如果,我們沒有把人生耗費在做、做、做、表現、表現、表現上,而是更多地去探索、詢問、傾聽、實踐、反思、拼命去成為想成為的人,會怎麼樣?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某些事情讓我們可為之努力,從而提高呢?如果我們創造更多的低風險區域和環境呢?

如果我們自己或整個團隊都清楚知道,何時學習、何時表現,這樣我們的努力就會有更多回報,就可以精益求精,團隊就會越來越好。